近年來,監管層持續推動A股市場化改革,這一過程中如何應對資本市場亂象,頗受關注。
受漲跌幅限制放寬到20%交易制度實施的誘發,過去兩周創業板上演了“炒小炒差”,部分上市公司在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,股價大漲大跌,由于引發了監管層的關注,并在個別公司被連續惡性炒作之后勒令停牌核查。
這一舉動引發了業內討論,有觀點認為從確保市場穩定運行、防范金融風險的角度出發,需要加強對異常交易行為的干預;亦有觀點認為監管層的任務是制定交易規則和制度,查處違法違規行為,對市場交易不應過多干涉。
雖然兩種觀點都不無道理,但在A股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改革的進程之中,監管層在面對市場亂象時,應該將重心放在依法治市上。證監會主席易會滿8月24日在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儀式上就提出,堅持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的方向不動搖,認真落實“建制度、不干預、零容忍”的要求,扎實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工作。
換言之,針對“炒小炒差”這一突發的亂象,監管層更應該做的是從依法治市的角度去應對。比如在所有市場板塊放寬漲跌幅限制至20%,讓創業板突如其來的制度紅利溢價消失,并通過實施和完善配套市場化交易制度,從源頭上平息亂象。至于短期暴漲暴跌的個股有無市場操縱或內幕交易,則可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偵查,一旦發現依法懲處。
需要直面的是,因為注冊制等市場化制度的實施,讓上市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造假、舞弊相對容易,且相關案例在市場化初期可能比行政監管較多的核準制時代要多,同時還會因為交易制度的放開帶來市場的波動。其中注冊制的基本特點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,監管部門將不再對股票價值好壞、價格高低做實質判斷。
而監管層的任務是讓A股市場不斷成熟,這樣的局面對監管水平要求明顯提升,所幸在高科技的協助下,違法違規行為能夠逃出生天的概率越來越低。以11日證監會公布查處的獐子島(002069,股吧)案為例,證監會借助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,委托專業機構,通過獐子島采捕船衛星定位數據,還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實航行軌跡,進而復原了公司真實的采捕海域,最終揭開了獐子島財務造假手段的謎題,認定其2016年虛增利潤1.3億元、2017年虛減利潤2.8億元,決定將獐子島案移送公安機關,追究刑責。
事實上,為配合注冊制等市場化制度的實施,業內期盼已久的新證券法3月份已生效實施,證券違法犯罪成本大幅提升,相關責任方不僅面臨著行政和刑事的處罰,還將面臨投資者的巨額索賠。這也是監管層整治A股市場亂象的法律武器。
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講,當市場上第一個違法公司出現,如果這家公司得不到相應的處罰,那么其他公司就會跟風,最后劣幣驅逐良幣,法治淪為一句空話,最后承擔惡果的就是全市場。而好的制度,能讓壞人干不了壞事,不好的制度會誘導好人變壞,且有好的制度還需要落實和法律的配套與及時跟進。
因此,面對A股市場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亂象,監管層應堅持用市場化、法治化方式應對。這包括加快市場化制度的實施消除部分板塊的制度紅利溢價,以及依法重拳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、欺詐發行等惡性違法行為,既切實維護市場紀律和市場秩序,保障市場健康運行,也能讓市場參與主體盡快適應成熟市場規則。
本文來源:第一財經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和訊網無關。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最新評論